13次全国赛事奖项,20余次省级赛事奖项,28项地厅级校级赛事奖项,可以说,用“硕果累累”来概括何海雨的大学四年最合适不过。
一项项奖章,一个个荣誉称号,令人惊羡的背后映照出的是他的努力、坚持。
刚进大学时,何海雨也曾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偶然间一个13级的学长讲述自己保研经历,何海雨由此萌生了向学长学习,争取保研的想法。他认为,大学应当有所作为,努力汲取知识,然后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保研985高校和拿宝钢奖学金。
说干就干,他把自己的梦想用脚一步一步的踩稳、踏实,努力学好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进入实验室,积极参加各项比赛。即使是大一的暑假也没浪费掉,自学软件,以此来养成自学习惯。
在众多比赛当中,最令何海雨难忘的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比较重要的赛事。当时组队时就只有何海雨这一届的了,高年级已经组完队了,所以和其他三个同级的同学组成了一支参赛队伍。没有学长他们丰富的经验,再加上又是第一次参加,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从头摸索,他们只能埋在实验室里多花点时间认真专研,弥补不足。组队之初,何海雨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其他同伴都是弄控制类这块的,只有何海雨一个人是弄机械类这块的。一般情况下是三个人一起弄机械这块,但当时实在是没人了,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三人量的建模仿真的工作。那段时间他熬了很多夜,反复修改PPT、产品说明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争取做到完善、完美。无数的通宵达旦、实验室里的埋头苦干,最终以“全国一等奖”的喜人成果回馈了何海雨及他的团队。
实验过程困难不断,实验室里枯燥乏味,何海雨也曾想过放弃。但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别人能做到,为什么我不可以。怀着这样的信念一直坚持下来后,他发现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和锻炼大有裨益。那段时间,何海雨基本上把比赛所运用到的软件都学会了,边学边用,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各种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在生活学习中,何海雨认为最重要的是态度。他说,“态度会让我认真完成事情,迎难而上。好的态度做事会精益求精,不粗糙。”态度为主,时间为辅。在时间管理这块,何海雨并没有太过刻意管理自己的时间。但他会列出大概每天要做的事情。拖延在他看来就是浪费时间,比如老师布置一个写策划的任务15天完成,在前十天他就会把初稿完成,再利用剩下的时间将它修改完善,这样既完成了任务又保证了质量。在课前,大家都在聊天玩手机,何海雨却在看书,晚饭过后还会温习一下当天所学知识。他说:“琐碎的时间利用得特别好的话,学习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这也是他良好的平衡学习与课外竞赛的原因。

除了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外,周围的人对何海雨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何海雨所在的寝室可谓是“学霸寝室”。他们寝室6人累计获得各类奖项1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50余项,多次获得校级文明寝室荣誉称号。在学习上,他们相互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会相互请教,互相督促。有时在实验室累了想放松,可是回到寝室看到室友还在努力学习,顿时何海雨又充满了学习的动力;在学科竞赛上,遇到问题,互帮互助,协作解决问题。不在同一个队伍,比赛又会让他们相互竞争。拼学习,比成绩,最融洽的室友关系就是像他们一样成就彼此。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优秀,对于何海雨来说,已然成了一种习惯。疫情期间,何海雨仍坚持在校作息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完善毕业论文,同时积极完成中南导师完成的任务。谈及未来规划时,他说:“后面三年时间,在中南大学,我会先读完硕士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证。如果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确实表现出色,我会继续读博,读博会考虑继续研究工业机器人精密制造方向;如果自己的研究生阶段表现不是很好,则会进入社会工作。希望自己研究生阶段能够多发表一些文章,我所在的课题组出国留学机会很多,在研究生阶段好好研究,多出成果,争取可以出国留学。”
当年一个优秀的学长促进和激励了何海雨,如今即将毕业的他同样作为一个优秀的学长对学弟学妹们有着相同的期许和建议:大学的四年时光过得很快,弹指一挥间,希望学弟学妹们好好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找准自己的定位,做一些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想做成一件事情可能不会一帆风顺,要想办法如何去解决,敢于面对挑战,总会有希望。当你们回首大学时光,不会因虚度四年的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为你们的大学、你们的青春是充实的,是有所收获的,我认为这就够了!
宝钢奖学金获得者,保研中南大学,大大小小奖项90余项以及“2020届优秀毕业生”称号,何海雨用努力和坚持实现了当初的目标,也为自己的本科大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文/何 乐、母先晴)